〔頸動脈狹窄引發腦中風〕
    ◎ 類別:綜合訊息
    ◎ 發佈單位:台灣健康檢驗網
    ◎ 發佈者:預防保健部

 劉先生,62歲,一家餐飲店老闆,日前因右半側臉麻和講話吃東西時感覺
舌頭不靈活,就診後經臨床神經學檢查及磁振掃描,證實左大腦分枝動脈栓
塞造成缺血性腦中風,俗稱「小中風」。
 隨後一系列中風危險因子篩檢發現,除數十年每天半包菸外,凝血時間、
血壓、血糖和血脂肪都在正常範圍,心電圖也顯示心臟無異狀。但頸動脈超
音波檢查發現,兩側的內頸動脈都因嚴重的粥狀硬化,造成明顯的狹窄以及
局部血流流速加快,合併有亂流現象,對於狹窄程度的計算與評估,右側約
50%,左側則逾90%。詳細詢查過往病史,劉先生曾於三年多前因陣發性頭暈
和肢體無力做過相同檢查,當時兩側內頸動脈只有輕度硬化和少於30%的狹
窄。
 頸動脈狹窄可分症狀性與無症狀性兩種,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近期內發
生過頸動脈狹窄側的缺血性腦神經症狀;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是指頸動
脈狹窄側沒有任何局部腦神經症狀,絕大多數是在腦血管疾病篩檢時發現。
 一般而言,無症狀者每年約有2%-5%中風機會,而有症狀病人則高達6%-
12%,其中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,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當然也愈大。
 至於頸動脈血管的檢查與評估,除了中風患者外,對於慢性頭暈或有陣發
性局部腦神經症狀者,以及中老年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有
吸菸史等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者,都應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掃描。
 專科醫師指出,若發現血管已有狹窄,但程度未達50%,應考慮接受內科抗
血栓藥物治療,降低發生腦栓塞的危險。當頸動脈狹窄超過50%時,必須進一
步接受較具侵入性的腦血管攝影檢查,更精準地確立血管狹窄的部位和程
度,狹窄程度達70%以上的患者,內科療法無法有效地預防中風,往往必須仰
賴外科療法。外科治療大致可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成型併支架置放
術,兩者皆較藥物治療更能減少中風的發生,但也都伴有小比例的手術危險
性和併發症。
 至於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介於50%-70%的患者,則必須根據診斷為症狀性或無
症狀性、年齡、體能狀況、心血管危險因子……等,考量日後中風的危險性
來決定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。
 多年來,腦中風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,除了控制大家耳熟能詳
的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,可以減少腦中風外,頸動脈狹窄也
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。劉先生的頸動脈就在短短三年間,由輕度動脈
硬化惡化為重度頸動脈狹窄,甚至引發腦中風。要有效地預防腦中風,檢查
必須包括頸動脈硬化程度評估。

  日期:2005.10.21



彰化市(500)彰南路一段 425 號 二樓
傳 真 :(04) 7385205    
E-mail :service@medicallab.com.tw
版權所有© 2002 弘醫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